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澳门银银河官方网welcome游学营团队调研:红色游学,井冈情深
发布时间: 2016-08-16 浏览次数: 117

你的步伐不知不觉会轻下来,你的声音不知不觉会低下来,你的心情不知不觉会沉下来,可是你的思想啊,却在腾飞,飞到那20世纪30年代的这片红土上去呐喊,去拼杀,去见证……

井冈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8月7日,我院游学营团队来到茨坪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天公哭英烈,大雨瓢泼。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沿墙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此追悼英杰的各界人士所敬献的花圈。整个大厅庄严肃穆,使队员们些许躁动的心沉重下来。

据基地老师王云霞介绍:“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周边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实际共有四万八千余人牺牲,厅中的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是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一块无名碑,以示人们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带队老师何媛媛在瞻仰仪式结束后教育我们:“任何一场革命的胜利注定是由千千万万无名英雄共同铸造的。那些无名英雄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虽然无法名垂千古,却也值得我们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八角楼的灯光

在井冈山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赭黄色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房,这栋小楼就是“八角楼”。八角楼不是人们所想象中八角形的楼,而是因为房子的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地称它为八角楼。楼房墙上,当年红军战士写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辨。8月8日上午,澳门银银河官方网welcome游学营团队来到井冈山茅坪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向往已久的八角楼。

“八十年前,也就是 1927年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在清油灯下,他老人家披着毯子抵御深夜的寒气,用一根灯芯来照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基地老师王云霞为队员们介绍了当时的情境。

望着这充满厚重历史感的房屋,无比的敬仰之情涌上心头,八角楼那微弱的油灯之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万丈光芒。团队成员王嘉棣说道:“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先辈们,因为他们的生命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追怀他们的业绩和精神,将是我们前进不竭的永久动力。”

走出八角楼,我们回头凝望着这座只有两层的普通小楼房,“八角楼的灯光”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旋律仿佛在耳边响起: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 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

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

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流传已久的“朱德扁担”的故事。8月8日下午,游学营团队成员们穿上红军服,沿着当年朱毛红军挑粮上山的小道,重走了一段红军路。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原名五里横排,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道路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年的朱德军长年过四十,仍坚持亲自挑粮,并留下朱德扁担”的美谈。在朱毛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在一个月内就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

在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上,游学营团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小道虽狭窄弯曲、崎岖陡峭,但却昭示了一种精神,团队成员们行走在今日的挑粮小道上,脚下仿佛依旧可以感受到先烈脚板的余温。汗水、疲惫,并没有阻止团队成员们前行,仿佛跨越了时空,感受着当年红军的激情澎湃。

“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让人体验到‘恒’是一种品质,需要我们去养成,而‘恒’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它可以培养我们许多优良品质。”团队成员李诗雨在途中与同学们交流道。

在黄洋界毛主席题词“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八个大字纪念碑前,基地老师王云霞为我们讲述道:“朱毛挑粮小道彰显着贵在有恒的一种毅力,就是在我们面临不可预知并且无限增多的困难时,不半途而废,不颓然缴械,而是凭借坚韧和才智,像朱毛红军挑粮上山那样,一步一个脚印,逐一击破每一个困难藏身的据点,最终高唱凯歌。”

通过这几天学习和体验,团队成员们一致表示,深深感受到了井冈山斗争的艰辛、革命先辈的无畏、井冈山精神的伟大老区人民的无私。通过学习和体验,洗涤了心灵,锤炼了意志,升华了境界。通过学习和体验,深切地感受到,与民同心,能获取力量的源泉,为民谋福,无往而不胜。一次井冈行,终生井冈情。

点击查看原图

 

Baidu
sogou